武士道,在還未真正去探討其含意前,較有印象的畫面是在電影「末代武士」中的情結。裡面對於日本武士的刻劃,無不展現其「忠誠」的形象,像是故事中的主角開始探討「侍」的意義等等。而後,我們便要進入更深層的探討。

***

在上課時,老師說道,武士道是被西方塑造出來的日本傳統,它原本只存在於日本古代的貴族社會。而老師又說道,當時的日本貴族非常風靡於中國的文化,甚至還介紹到「論語」。藉由這兩點,我開始認為,或許這所謂武士道的精神,本質上是中國的儒教精神,像是新渡戶稻造在武士道一書中大量引用了孔子的觀點,把武士道的道德歸納出義、勇、仁、禮、誠、名譽、忠義、克己等等。

如果要說武士道精神就是儒教精神,似乎也沒有錯,但是如果仔細去區分,我們還是可以看出它們之間所存在的差異。在中國的儒教而言,比較講究的是「仁」。而對於武士道,一般我們的認知中,或許就像我對於武士的印象一樣,比較偏向「忠」的部份。除此之外,「忠」的意義似乎在中日之間也有差異。在中國,較多被解釋為:忠於自己的良心;不違背自己的道德而侍奉君主。但是在日本比較偏向:絕對盡忠於君主,甚至要為君主獻身等等。

如果這樣比較,大概會發現它們還是有差異的。而找有了這樣的思考方向後,我開始對武士道的根源有了好奇。後來,便產生了一個問題,那就是到底武士道它是原本就存在,只是揉進了儒教的思想,還是它原本並不存在,而是由中國傳自日本,再因日本的風俗習慣而有所調整

這個問題有點卡住,不知道要如何去回答。不過後來,也不曉得為什麼,突然覺得,好像不能就這樣二分,應該就跳脫那種絕對的二分思維。或許,它兩種都算是,但也不全然。我覺得,或許早期的武士本身就有道德規範,只是這個時候,這些道德規範還算是個雛形,它有了武士道一些重要的意義內涵(比如忠誠),但是它們還不足以形成一個完整的道德規範體系。(或許缺少理論,也或許對於某一個價值觀的闡述大家都不盡相同,沒有確立的依歸來解釋其含意)直至儒教傳進了日本以後,一些較偏向其原本的精神(就像剛剛講的忠誠)就會被支持,甚至有了理論來輔助等等的。於是,武士道在此時便正式成立(這邊說正式成立,並不是說突然有個名詞出現,然後被正式劃分出「從此開始有了武士道」,而是說武士道的概念出現了,雖然不知道真正分野在什麼時候,但是它開始慢慢被人們所接受)也就是說,我認為,武士道的精神原本就存在,但那時候還不足以建構成完整的道德規範體系,還不能完全稱為武士道,直至有儒教的理論來支持和加強之後,它便真正確立了。

那麼藉由這一點,或許我就要修正第二段所認為的「所謂武士道的精神,本質上是中國的儒教精神」的想法。經過了一些些比較,我開始比較認同「武士道的精神本質上是屬於日本傳統的精神」,或許,因為它結合的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儒教精神,所以一開始才會認為這個武士道是屬於中國的東西。也就是說,一開始我就有點帶了先入為主的偏見,認為這種東西(表面上看似儒教經文化)是中國的,不是日本的。可是並不是如此,某些精神,是日本原本就存在的,只是拿了儒教的理論來強化

就像剛剛一直講到的就是「忠」。日本原本就有「忠」這個精神的存在,只是剛好中國儒教也有「忠」的精神,所以就拿中國的這個「忠」,來支持日本的「忠」。如果日本原本沒有忠的精神,那麼到後來儒教傳進來,或許會跟中國一樣,比較強調「仁」吧?

***

最後,這邊一直探討到底武士道的本質是儒教精神,還是日本傳統精神,但是對於為何會有「忠」的精神出現的這個問題,我沒有做比較多的闡述,簡單說一下,它是統治階層對於武士的管理所提倡的概念。不過真要解釋這個忠,其實沒有這麼容易去發揮,或許這個要另外寫文表達出來。還有,我同時也想到了佛教在中國的傳遞,與儒教在日本的傳遞這兩者之間的差異。這邊也是簡單說一下,我覺得它們兩個很像(思想、文化在異地的傳承),但是又很不一樣(我覺得儒教是用來被支持日本原本既有的精神,但是佛教好像沒有特別用來支持中國的某個概念,只是因為原本佛教教義很難被中國的價值觀接受,所以有了調整。另外,我剛剛有說「武士道本質是日本的精神」,但是我無法同理可證的認為「佛教的本質是中國的精神」)。

雖然我只是簡單說一下,但是探討空間還很大。也許可以藉由這個出發點,來找尋更多的線索吧。

游長霖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江小傑 的頭像
    江小傑

    日本文學與武術

    江小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